跳到主要内容

巴菲特致股东的信1957-2025(中英文全)

· 阅读需 12 分钟
王小义
在北京打工的程序员,公众号「王小义笔记」,股票、黄金、演唱会门票

Warren Buffett 自 1965 年起通过 Berkshire Hathaway Inc. 给股东发表年度致股东信。你所整理的从 1957 年(或许是他早期运作记录)至 2025 年的资料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几乎七十年投资智慧的宝库。本文试图梳理这段时间里巴菲特致股东信中的核心理念、战略演变、以及其与时代经济环境的互动。

Warren Buffett 自 1965 年起通过 Berkshire Hathaway Inc. 给股东发表年度致股东信。你所整理的从 1957 年(或许是他早期运作记录)至 2025 年的资料,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几乎七十年投资智慧的宝库。本文试图梳理这段时间里巴菲特致股东信中的核心理念、战略演变、以及其与时代经济环境的互动。

中英文pdf

地址:https://pan.quark.cn/s/292fd0086d18

一、早期阶段(1957-1970 年代)——价值投资与积累期

在这个阶段,巴菲特的信件主旋律是:寻找被低估的好公司、坚持长期持有、重视复利积累。

他强调“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”这一价值投资原则。

强调现金流和资产负债表安全的重要性。

多次提到“耐心”与“长期持有”的优势。

在 1970 年代,他也开始讨论“护城河”(虽然未必用这个词)——即公司竞争优势的持久性。

这个阶段的致股东信,更多的是传授基本投资框架,让股东明白:投资不是投机,不是频繁买卖,而是选择优秀企业,并给它们时间。

二、成长与扩张期(1980-1990 年代)——规模化运作与保险业务

进入 1980-90 年代后,Berkshire Hathaway 的规模越来越大,巴菲特的信件主题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:

保险业务(特别是由 GEICO Corporation、General Re Corporation 等构成的保险承保+浮存金)成为重要讨论点。信中经常解释“浮存金”(float)如何为集团带来资金使用优势。

公司规模扩大后,巴菲特也开始讨论“为什么不做小公司”以及规模限制的问题。

此外,信中更多谈到股东态度、管理层文化、合伙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。

他还开始公开讨论股价与内在价值之间的差距、以及董事会、管理层如何保持纪律。

在这个阶段,巴菲特不仅是投资者,还是一个大型资本配置者。他用保险浮存金进行投资、并回购股票、并购企业,这些在信中得到了详尽阐述。

三、成熟期(2000-2010 年代)——品牌优势、定价权、规模思考

进入 21 世纪后,巴菲特的致股东信进入一个“议题成熟化”阶段:

他更多讨论企业的“品牌+定价权”与“护城河”概念。尤其在信件中,他会指出为何某些公司能够持续高于平均水平获利。

规模继续增长,Berkshire Hathaway 的投资组合巨大。巴菲特在信中承认:管理这么大体量资本的局限性,选择“真正的大品牌”及极优质公司变得更加重要。

他也讨论了股票回购、现金储备与机会成本的问题。

在金融危机期间(2008-2009 年),致股东信中有关于危机经验、风险管理、资本充足性、债务负担的重点内容。

同时,巴菲特继续强调“简单但不容易”的原则:选择理解的业务、避免“看不懂的科技公司”、坚持长期视角。

四、近现代(2010-2025 年)——科技、全球化、可持续性、传承规划

在最近十年左右的信件中,有以下几个显著趋势:

虽然巴菲特传统上较少投资纯科技公司,但在信件中他也对科技变革做出反思:他承认很多优秀科技公司成长迅速,但仍坚持投资自己理解的业务。

全球化背景下,他开始谈论国际业务、外汇风险、全球经济增长、美国以外投资机会。

可持续性与治理(ESG)虽然不是他信件的重心,但近年致股东信中也出现对公司治理、管理团队文化、股东友好度的强调。

在“接班人”与公司传承方面,巴菲特也进行了更多披露:如何保持企业运作机制、董事会结构、管理层选拔等。

投资者教育方面,他继续用通俗语言阐述“市场先生”、“风险与机会”、“时间是投资者的朋友”等经典论断。

股东回报方式也在演化:更多回购、更多持股者友好的披露、更多对透明度的强调。

五、核心理念回顾

将近七十年的致股东信中,以下是反复出现、贯穿始终的核心理念:

内在价值:以未来现金流折现或类似方式判断企业价值,并以低于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。

护城河:选择具备持久竞争优势、定价权、强品牌或网络效应的公司。

长期持有:时间是复利的朋友。买入优秀企业并长期持有比频繁交易更有优势。

简单可理解:投资要在自己的理解范围之内,不要追逐复杂或陌生的业务。

安全边际:确保资产负债表稳健、现金流良好、管理层诚实且合适。

规模与机会成本:随着公司规模增大,找到同样高回报机会更难,故选择更高质量企业。

税收、费用、行为偏差:费率低、税收优化、避免情绪交易。

股东利益一致:管理层应与股东利益一致,不能牺牲股东长期利益换取短期回报。

逆势思维:在别人贪婪时恐惧,在别人恐惧时贪婪。保险浮存金机制就是一个例子。

透明与沟通:致股东信是对投资者负责的工具,巴菲特不断强调“我们不是基金,而是长期合作伙伴”。

六、时代切片:三个关键转折点

下面列出三个标志性的年度或时期,它们体现出致股东信中理念的演变或时代环境的变化:

2000 年代初 / 科技泡沫期:巴菲特在信中回顾自己错过科技股机会,也再一次强调“自己理解范围之外的业务不会投”。这一点成为投资界经典案例。

2008 年金融危机:在致股东信里,他论述保险业务的强健、现金储备的重要性、以及当他在危机期间得以“有钱”而非“欠债”的优势。

2020–2025 年疫情后全球环境:信件中更多提及全球供应链冲击、通胀、利率上升、科技与传统行业融合、以及股东回报方式(回购、分红、并购)的变化。

七、对投资者/企业家的启示

从这些致股东信中,我们普通投资者或企业家可以抽取以下启示:

坚持核心理念:不随市场风口起舞,坚持价值投资、理解业务。

注重复利与长期:不要只看短期涨跌,而看企业成长和资本积累。

选择理解的业务:如果某个行业、某家公司自己都搞不懂,就不要贸然进入。

管理规模变化:随着资本规模的扩大,依旧维持回报率难度加大,需更加挑剔。

安全边际与风险管理:平时就做好准备,在逆境中才有机会。

文化、管理及合伙人机制同样重要:好的商业不仅是数字,更是人。

沟通透明、诚信第一:无论是投资者还是创业者,都应对利益相关者负责。

时代在变,但基本原理不变:科技、全球化、利率、通胀会变,但“买好公司,以好价格,长期持有”仍然有效。

八、结语

回顾 1957–2025 年间,巴菲特的致股东信如同一本活的投资教科书。从他最初的小型基金运作,到 Berkshire Hathaway 的全球巨型资本配置体,再到如今面对科技、全球化、巨大资本体制的挑战,他的投资观保持了惊人的一致性与适应性。 致股东信不仅仅是年报的一部分,更是巴菲特与股东、与时代对话的形式。它让我们明白:投资是一场长期马拉松,而不是短跑冲刺。只要坚持纪律、理解自我、选择优秀企业并长期持有,就能在时间的洪流中获得复利的力量。